明朝中后期皇帝那么喜欢胡搞,为什么大明国祚却依旧能维持276年! 焦点报道

2023-05-11 15:06:2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编者按:明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朝代,说它奇葩就在于明明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却不断衍生出来各种奇葩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堪称绝世枭雄外,明朝自明宣宗朱瞻基以降,似乎每个皇帝都有着别样称号和荒诞人生,但偏偏就是大明皇帝们的这通胡搞,却依旧能强力坚挺地让大明帝国迈过276年的春秋。


【资料图】

这其中奥妙在于何处?尤其是中后期喜欢胡搞的明朝皇帝,凭什么就能让大明帝国挨过276年的风吹雨打?今天我们试着就这个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奇葩的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怎么样?以《明史》的话来讲:"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甚至晚明学者朱国桢评价曰:"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可见,无论是代明而立的满清还是生活在明朝时期的文人,普遍对明朝皇帝的评价不高。

文献史料对明朝恶评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在明朝276年封建统治中,明朝皇帝作为大一统封建君主有着极为荒诞怪异的癖好,历代后世史书如果要给明朝皇帝打上个性化的标签也可谓顺手拈来。譬如,"蛐蛐皇帝"朱瞻基、"战俘皇帝"朱祁镇、"道士皇帝"朱厚熜、"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

"嘉靖,家家乾净"(《治安疏》)

文献史料对明朝恶评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在明朝276年封建统治中,明朝皇帝作为大一统封建君主有着极为荒诞怪异的癖好,历代后世史书如果要给明朝皇帝打上个性化的标签也可谓顺手拈来。譬如,"蛐蛐皇帝"朱瞻基、"战俘皇帝"朱祁镇、"道士皇帝"朱厚熜、"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而除了这些怪异的癖好,最让后世对明朝皇帝吐槽的还在于,明朝中后期以来,不少皇帝纷纷出现了罢工的高潮。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却有三十年不上朝,气得一代名臣海瑞撸起袖子大骂道:"嘉靖,家家乾净"(《治安疏》),作为"道士皇帝"的他却也没有让海瑞白骂,愣是肃清了自元末明初就出现的倭寇海患,而在为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后期却有长达二十年的不理朝政,偏偏就在这种看似荒淫无道的情况下,明朝也拿出了震烁史书的"万历三大征"。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摆明着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就是一群只拿"工资"不干活的主,为什么明朝国祚会延绵276年?又是什么酿成了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普遍怠政呢?

神奇的内阁制度

大明帝国自朱元璋开国伊始沿袭了使用数千年的丞相制度,而胡惟庸案的爆发让朱元璋认清了:"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将全力分散到六部,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史》)。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想,天下之所以纷乱根源起自丞相制度,将相权散于六部,皇帝则可统领诸事,借以达到"

"的目的。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明史·太祖本纪》),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想,天下之所以纷乱根源起自丞相制度,将相权散于六部,皇帝则可统领诸事,借以达到"自操威柄"的目的。然而,客观来说,丞相制度的出现其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然趋势,皇帝要掌控天下势必要勤恳过问所有政事,而丞相的出现就为皇帝减轻了工作负担,但也同时分掉了部分权力,对于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朱元璋,他可以依靠工作变态狂的态度来认真对待,以朱元璋的自述来讲:"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明史·太祖本纪》),而根据史料统计,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朱元璋这种变态发狂的工作态度,固然对于打江山开国之君来说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能力去应付,然而,朱元璋的子孙们却没办法忍受这种超负荷的皇帝工作。

因此,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设置了内阁,以史料的记载来看:"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史》),可见此时的内阁,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负责给皇帝打下手协助完成工作,至于品级、地位等方面完全无法跟后来的真正内阁相提并论。

朱棣虽然设置了内阁,但皇帝依然必须得事事亲力亲为,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朝,内阁品级逐渐上升,且监管六部尚书,此时的内阁可以说是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权机构,国家大事也转手慢慢进入到了内阁,由内阁进行处理,到了明朝正德年间,由于明武宗朱厚照"耽乐嬉游,昵近群小"(《明史》),国家政事尽数委于内阁,内阁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而到经过嘉靖、隆庆两朝的发展,皇帝完全可以甩开膀子随意玩,而由内阁处理国家政事了。

"以毒攻毒"的司礼监

如果说,明朝仅仅倚靠内阁,显然英明的永乐大帝朱棣和睿智的明宣宗朱瞻基都无法安心,特别是自宣宗朝以降,内阁成为实权部门已是既定的公认事实,皇帝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除非重新回到老祖宗朱元璋"日批万言"的老路上来,但显然没有哪个皇帝抱有这样自虐的心态。

于是,朱瞻基便创造性地让内阁大臣阅览奏章后写明意见贴在奏章里,谓之"票拟",然后,皇帝依据内阁大臣提出的意见用朱砂笔进行批阅,即所谓的"朱批"。虽然即便如此,皇帝的"朱批"工作量依旧非常庞大,朱瞻基此后便将"朱批"的权力交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只要太监争得皇帝点头同意,即可自行"朱批",这种"三元政治"模式,既解放了皇帝们的繁重政事辛劳,也确保了皇帝有更多时间来发展业余爱好。

也正是由于在这种类似"总统内阁制"的治国模式框架下,明朝皇帝在大量的多余的时间内怪癖横行,甚至长期出现怠政、墯政等现象,但大明王朝却在"皇帝+内阁制+秉笔太监","三驾马车"的合力发威下,大明王朝力抗无数腥风血雨而屹立不倒。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内书堂"

如果说,明朝仅仅倚靠内阁,显然英明的永乐大帝朱棣和睿智的明宣宗朱瞻基都无法安心,特别是自宣宗朝以降,内阁成为实权部门已是既定的公认事实,皇帝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除非重新回到老祖宗朱元璋"日批万言"的老路上来,但显然没有哪个皇帝抱有这样自虐的心态。于是,为了确保皇权对政治的绝对掌控,明朝自宣宗朝始,朱瞻基在宣德元年(1425年)正式设立"内书堂","内书堂"主要作用是在宫廷内部教授太监读书写字,而朱瞻基设立"内书堂"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司礼监与内阁形成某种程度上的"零和博弈"。

这种"零和博弈"的妙处就在于皇帝无须跟内阁大学士展开争夺权力耗尽精力的"拔河比赛",司礼监太监作为皇帝的代表可替皇权与内阁暗中较劲,皇帝只需保证双方的势均力敌,大部分时间充当裁判的角色,只要一声令下,随时端掉其中一方势力可谓是眨眼之间。

其实,在明朝太监干政已是早有先例,虽然朱元璋曾明令禁止"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严苛法令,但实际上,明朝自永乐、洪熙两朝开始,太监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七下西洋郑和的出现足以说明当时的太监势力。

而太监作为皇帝的贴身玩伴,相比于刻板严肃的内阁大臣,在情感上皇帝自然倾向于太监群体,前朝先例加持感情牌的出现,宣宗朝时,面对尾大不掉的内阁,朱瞻基于是通过设置"内书房"的方式培养太监势力以此抗衡内阁势力的做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就具体操作来看,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宦官权势代表,又如何与内阁相互牵制抗衡的呢?简单来说,明朝由于自打出现了替皇帝办事的内阁后,皇帝起初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皇帝要批阅奏章就必须得在奏折上写清意见,而全国上下大小事务加起来足以让朱元璋的儿孙们抓狂。

于是,朱瞻基便创造性地让内阁大臣阅览奏章后写明意见贴在奏章里,谓之"票拟",然后,皇帝依据内阁大臣提出的意见用朱砂笔进行批阅,即所谓的"朱批"。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