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以来,江西多地遭遇持续降雨,人们感受到汛期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对此,南昌疾控提醒广大市民:
汛期,请提防感染蝇媒、蚊媒和鼠媒传染病,其中鼠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不可小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鼠类是啮齿类动物,属“四害”之一,是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类群,占全世界4 000余种哺乳动物中的2 800余种,仅我国就有200多种鼠类,其中已查明可传播疾病的鼠类约80种。老鼠能携带200多种病原体,其中使人致病的有57 种,包括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钩端螺旋体。
在洪水泛滥期间,野鼠的被动迁移,野鼠和家鼠交杂后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会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增加了鼠间病毒扩散的机会;同时灾区人民也可能大规模迁移,短期内大量灾民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鼠类因栖息地的淹没而迁往高处,这样就增加了人鼠接触机会使感染鼠源疾病的风险增加,常易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病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2周。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尿、屎)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症状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该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钩体病, 潜伏期为3—28 天, 一般多为10 天左右。起病突然, 主要症状为畏寒发热, 头痛、全身痛、腓肠肌压痛、浑身乏力及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体温可达40 ℃上下。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 钩体在水中存活期为40天, 稻田、河水易被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鼠源病原体被大量冲刷进雨水中,造成大面积环境被钩体污染,由于涉水机会增加,人与受污染的水、湿土接触而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进食被病畜、病鼠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会受感染。人群对钩体病普遍易感。
南昌市的鼠情如何?
最近的调查显示市辖农村县鼠密度大于城区和开发区鼠密度,农村自然村鼠密度大于特殊行业和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黄胸鼠和小家鼠。
出血热发病主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次高峰为4—6月。
钩体病曾于1973年在我市流行,当年发病率高达17.36/10万,2010年后虽未再见报告,但在连续多年对健康人群的监测中,发现钩体病的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钩体病菌在农村仍然广泛存在。
重点的重点!如何预防?
●消除老鼠的孳生地, 在水退后及时清除、处理垃圾、人畜粪便,埋葬好死亡动物,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保藏好食品, 减少和清除鼠类的隐藏和取食条件。
●做好灭鼠工作。采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器械诱捕、毒饵灭杀或者泥浆灌洞等方法杀灭老鼠。
●加强家畜的管理。管好家畜传染源(猪、犬和牛等),不让粪尿液直接流入水中,对粪尿要发酵才能施用。提倡圈养猪,搞好猪舍的卫生;将家畜用水池塘与人用池塘分开等。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期间,要到受灾群众居住区或临时安置点,评估后对高危人群开展疫苗应急接种。对参加抗洪救灾或灾后重建的人员,在行动前建议开展疫苗应急接种。对出现疫情暴发的居住区或临时安置点内的高危人群,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接种率应达80%以上,防止疫情蔓延。
●临时居所要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 在周围挖防鼠沟, 床铺应离地面2尺以上, 不要睡地铺。
●加强个人防护, 杜绝“病从口入”,食物要妥善保管, 食具要经常消毒, 尤其是不要食用被老鼠啃咬或污染过的食物。减少与疫区水源接触的机会,必须进入污水中时,最好穿长筒胶鞋,不要光脚进入到水中;不在疫水中洗衣服、游泳。
●对于鼠源性疾病的患者,对其排泄物要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来源:南昌疾控
值班编辑:肖琳琪
值班主任:范俊杰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